——新中国成立70周年忻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

  2019年,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。回首这70年,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,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,迎难而上,开拓进取,奋力前行,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了新时代,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、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。在共和国阳光的沐浴下,忻州历届党委、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不断解放思想,抢抓机遇,孜孜以求,久久为功,负重爬坡,后发争先,全市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成就。 

  一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,综合实力不断提升 

  新中国成立70年来,全市人民在各级党委、政府的领导下,克服重重困难,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,全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,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实现了重大跨越。 

  (一)经济增长总体加快,进入换挡提质新阶段 

  新中国成立70年来,忻州市综合经济实力逐年增强。1952年忻州市生产总值仅为1.5亿元,2018年达到989.1亿元,是1952年的659.4倍;按可比价格计算,年均增长6.3%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呈现出总体加快的态势。改革开放之前(1952-1978年),全市GDP年均增长3.7%;改革开放之后(1978-2018年),全市GDP年均增长7.9%,速度快于改革开放之前4.2个百分点。2001年撤地设市之后(2001-2018年),全市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,GDP年均增长10.2%,速度快于改革开放以来平均速度2.3个百分点。党的十八大以来(2012-2018年),全市经济进入换挡提质的新阶段,增速较之前有所放缓,GDP年均增长6.6% 

  人均GDP不断实现新突破。1952年我市人均GDP仅为89元,1992年突破千元大关,2008年突破万元大关。2018年人均GDP31209元,是1952年的350.7倍。 

  (二)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 

  新中国成立70年来,忻州把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作为经济发展的主线,致力于在经济发展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,经济结构发生积极变化,产业构成形成新的格局,全市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得到很大改善,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。伴随着忻州经济的快速发展,忻州三次产业结构经历了一个由“一产主导”向“二三产业协同驱动”的演变过程。1952年全市三次产业比例为76.42.621.0,是典型的农业经济。1989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4.3:40.2:25.5,第二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,呈“二一三”布局,表明忻州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。1991年调整为24.4:38.2:37.4,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,呈“二三一”布局。2016年调整为8.844.147.1,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,呈“三二一”布局。2018年的服务业占比从2017年的43.3%上升为44.7%,表明忻州服务业正在逐步发展成为经济主体。 

  (三)财政实力不断增强 

  在经济大步发展的同时,财政收入规模大幅增长,支出结构日益合理,有效发挥了宏观调控功能。1949年全市财政总收入仅为201万元,1984年突破亿元大关;2002年突破10亿元大关;2011年突破百亿元大关;2018年全市财政总收入164.6亿元,是1949年的8189倍,年均增长13.7%2018年全市一般财政预算支出313.8亿元,是1949年的9.8万倍,年均增长17.8% 

  二、农业生产全面进步,农村经济活力不断增强 

  70年来忻州农业曲折发展,在实现有限资源基础上,积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惠农、强农政策,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,忻州农业发展,不仅见证了农业改革开放的显著成就,也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积累了大量弥足珍贵的实践经验。 

  (一)农牧产品产量大幅增长 

  2018年,全市粮食总产量达194.1万吨,比1949年(35.7万吨)增长4.4倍,年均增长2.5%2018年全市生猪存栏46.4万头,是19496.1万头的7.7倍,年均增长4.2%。牛存栏16.4万头,是19498.6万头的1.9倍,年均增长1.3%;羊存栏236.8万只,是194966.1万头的3.6倍,年均增长2.6%1949-2018期间,肉类总产量年均增长5.8%,园林水果产量年均增长2.9% 

  (二)农村经济持续加快 

 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0.87亿元(当年价,下同)逐年快速增长到2018年的132.76亿元,年均名义增长率达7.6%;改革开放以来的农业总产值增速达9.5%,是改革开放以前增速(4.9%)的1.9倍。其中,农业产值、林业产值和牧业产值分别达6.6%11.2%9.5%。新中国成立以来忻州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及各项构成年均6.0%以上的增长,创造了忻州农业发展的奇迹。 

  三、工业经济迅猛发展,经济效益大幅提升 

  新中国成立70年来,忻州市工业实现了从小到大,从弱到强的转变,全市在工业化进程中着力培育煤炭开采、黑色金属矿开采、有色金属、通用设备制造、电力、热力和生产供应等产业集群,在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。 

  (一)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成倍增长 

  在工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以及生产装备技术改造的共同作用下,主要工业产品种类与建国初期的主要产品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统计的主要产品种类达到40多种。从主要产品产量看,2018年,原煤产量6241万吨,是194918万吨的346.7倍;发电量373.7亿千瓦小时,是19496万千瓦小时的62.3万倍;焦炭产量239万吨,是19543万吨的79.7倍。洗煤、铁矿石原矿量、铁矿石成品矿、氧化铝、法兰等支柱行业产品产量也实现了从无到有,由少至多的飞跃。 

  (二)新能源发展日新月异 

  近年来,我市新能源利用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多样化的进程,风能、太阳能、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发电能力日益壮大。从2010年起,我市新能源得到长足发展。2010年全市新能源发电量仅为0.2亿千瓦时,2018年,全市新能源发电量达44.9亿千瓦时,比2010年增长223.5倍,新能源发电量占全市发电量的比重由2010年的0.1%提高到12.0% 

  (三)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 

  70年来,忻州工业经济在生产快速扩张的同时,经济效益也持续提升,总体保持较高水平增长,运行质量持续改善,提质增效成果明显。2011-2018年期间,全市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、利税分别由587.3亿元、121.8亿元增至719.5亿元、134亿元,企业提质增效成果明显。 

  四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扩大,建筑业发展态势良好 

  新中国成立70年来,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飞速发展,投资规模、结构和成效,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,有力的推动国民经济发展。19492018年,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577.8亿元,年均递增17.4%,极大的增强了忻州的经济实力。 

  (一)投资结构稳步调整,拉动效应显著增强 

  2018年三产投资结构为7.948.044.1。改革开放初期,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占GDP 的比重为16.4%,到2000年达到23.6%2018年升至49.9%,投资规模的显著增加有力促进了全市国民经济稳定增长。 

  (二)房地产开发投资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,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 

  忻州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立于1987年,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变化,现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。1987-2018年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82.8亿元,年均增速为37.0% 

  (三)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,70年经历了从无到有快速发展的过程 

  新中国成立初期,全市只有少量规模小、技术水平低的私营建筑队和个体建筑业劳动者,经过不断发展,有资质的建筑业企业逐步发展壮大。从1998年至2018年,全市建筑业企业累计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02.2亿元,年均增速为15.9%,有力的拉动经济增长。 

  五、商贸领域繁荣活跃,对外贸易活力增强 

  新中国成立70年来,忻州消费品市场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,市场供求格局和流通主体发生了重大转变,并朝着优化方向发展。 

  (一)消费品市场快速发展 

  随着市场主体多元化,商品供应不断充裕,市场规模不断扩大,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,消费品市场运行呈现出持续、稳定、快速增长的态势,市场保持着繁荣活跃的景象。201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90.2亿元,与1949年相比增长了1939倍,平均每年增长11.6%。分行业看,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由1949年的0.16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33亿元,年均增长11.7%;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由166万元增加到56.4亿元,年均增长12.5%。城市商业综合体迅速兴起、网络零售额快速增长,都将成为全市贸易新的增长点。 

  (二)对外贸易不断发展壮大 

  全市充分发挥区位条件和资源、环境等优势,积极实施开放战略,不断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空间,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,全市外贸形势总体趋好。全市进出口总额由1995年的230万美元发展到2018年的26139万美元,年均增长22.8% 

  六、居民收入大幅增加,生活质量明显改善 

  新中国成立70年来,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,我市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,人民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显著增强。 

  (一)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实现较快增长,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 

 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,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得到了较快提高,2018年,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341元,比1978年增长98.1倍,年均增长12.2%;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302元,比1978年增长124.8倍,年均增长12.8%。城乡居民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。2018年,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为19435元,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为68.6%;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为3649元,占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为44%;城镇居民转移净收入为4255元,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为15%;农村居民转移净收入为1362元,占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为16.4%;城乡居民的财产净收入从无到有,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,2018年,城镇居民的财产净收入占比6%,农村居民占5.8% 

  (二)城乡居民消费水平迅速提高,生活质量明显改善 

  在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的推动下,城乡居民消费水平迅速提高,逐步转入充实阶段。201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1978年的245元增加到2018年的14595元,增长58.6倍,年均增长10.8%;全市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1978年的57元增加到2018年的7291元,增长126.9倍,年均增长12.9%。人均消费水平逐年提高,享受性、发展性消费支出成为家庭消费的亮点。 

  七、人口数量平稳增长,就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 

  新中国成立70年来,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,人口发展呈现积极变化,劳动就业取得显著成绩。 

  (一)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历史性转变,城镇化率步伐加快 

  常住人口平稳增长,2018年全市常住人口317.2万人,比1949年增加了167.4万人,年均增长1.09%。人口再生产类型由“传统型”向“现代型”演进,实现了“低出生率”、“低死亡率”和“低自然增长率”的“三低”态势,2018年人口出生率9.73‰,与1949年的34.4‰相比,下降了24.67个千分点;死亡率 6.65‰,与1949年的15.7‰相比,下降了9.05个千分点;自增率3.08‰,与1949年的18.7‰相比,下降了15.62个千分点。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,2018年城镇常住人口161.63万人,是1949年的19.71倍;全市城镇化率50.95%,比1949年的5.47%提高了45.48个百分点。 

  (二)就业人员显著增加,就业结构变化巨大 

  全市就业人员从1949年的58.06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168.35万人,增长1.90倍,平均每年增长1.55%,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全面发展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,忻州市城镇就业比例迅速上升,城乡就业结构发生变化,第一、二、三产业的就业结构比例从1949年的86:4.9:9.1调整到2018年的39.2:19.4:41.4。其中二、三产业发展迅猛,尤其是第三产业就业弹性较高,已逐渐成为就业主力,对增加就业机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。 

  八、社会事业全面发展,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履坚实 

  (一)立体化交通体系初步建成 

  1949年,忻州的公路通车里程只有179公里。截至2018年底,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7570公里,其中高速公路891公里。2015年五台山机场正式通航,忻州进入航空时代。2017年灵河高速开通,忻州实现了县县通高速。2018年大西高铁原太段正式通车,忻州进入高铁时代。2019年朔准铁路开通,忻州实现了县县通铁路。四通八达立体交通网络已初步形成,为全市开放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。 

  (二)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 

  2018年,全市卫生机构由1949年的14个增加到4661个,增长332倍;其中医院由1949年的8个增加到110个,增长12.8倍;实有床位由1949年的17张增加到13323张,增长782.7倍;卫生技术人员由1949年的86人增加到14470人,增长167.3倍。 

  (三)教育事业蓬勃发展 

  通过70年的努力,全市初步形成基础教育、高等教育、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互配套的教育体系。2018年,全市各类学校共有1150所,在校生达44.5万人。全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90%,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99.9%,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4% 

  (四)节能降耗成效显著 

  全市单位GDP能耗整体呈现下降态势。“十一五”时期,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5.9%,超出目标值0.9个百分点;“十二五”时期,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8.1%,超出目标值2.1个百分点;2016-2018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1.1%,完成“十三五”目标的72.4% 

  70年风雨兼程,70年砥砺前行,70年春华秋实,70年继往开来。现如今,充满希望、充满活力、充满生机的忻州市正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。我们坚信,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,在忻州市委、市政府坚强领导下,全市上下勠力同心,对标前行,不断拓展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局面,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谱写壮丽的忻州篇章。 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